Posted by & filed under PM.

一直被各种情况问到,什么是产品经理的核心能力?比如,隔壁的小熊会说,产品经理的工作看上去很有趣,那么做产品经理需要什么?

其实,产品经理是什么,并没有标准答案。相反,随着时间的脚步前行,答案也一直在变化。

 

在现在的我看来,产品经理的三层能力模型是:

  • 第一层,基础层,三大能力:同理心、好奇心、逻辑思维
  • 第二层,核心层:视野(远见)
  • 第三层,升华层:运气(代际变革)

 

基于此,我仔细思考了下未来的变化,推导出了一个不成熟的21世界人才通用能力模型

  • 第一层,技能层,可习得:数据分析能力、编程能力、英语
  • 第二层,内核层,一定天赋+后天培养:同理心、好奇心、逻辑思维
  • 第三层,灵魂层,得之我幸:自驱、积极心、幸福力(让自己幸福的内在能力)

 

其实还有第四层与第五层,但我还没有想好,^_^。

Posted by & filed under PM.

预测1-2年内,主流音乐平台将:

1、强化社交,通过社区的形式,基于艺人与粉丝,去打破播放器的工具属性,提升用户粘性。

2、拓品类,向长音频、视频去扩展,通过视频化去延伸用户停留时长,提升商业想象力。

3、泛音乐化,音乐基于粉丝、艺人、上下游的外部衍生和联动加强来延展服务范畴、探索新商业模式。

4、做IP,平台介入到音乐策宣发,基于平台数据产生自有IP,降低版权依赖,提升服务与商业价值。

 

市场格局为:腾讯加速领跑,网易流血追赶,阿里穷开心

 

为什么?我们先来看看产业现状:

行业方面

1、产业上游垄断生产能力,导致下游缺失议价权 

 

当前,整体行业模式如下图:

音乐彷徨1

 

2、政策法规环境不断完善,行业正版化提速,进一步提升上游议价能力,也带动了终端变现空间

 

从14年版权政策风向转好,到2015年7月8日,国家版权局发布《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通知》,同时启动规范网络音乐版权专项整治行动,要求各网络音乐服务商必须将未经授权的音乐作品全部下架。从此,政府不断推进落实知识产权保护,盗版空间急剧压缩。

 

政策变化直接推动行业正版化提速,加之付费环境的迅速完善,用户付费习惯被培养,市场规模进一步提升(同样受整体政策趋好,付费内容也开始百花齐放)。

但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提升了上游版权所有方的议价能力,内容成本迅速提升,过去几年的版权涨价幅度,远超北京楼市的疯狂。上游垄断加剧,于是下游加速洗牌,小公司出局,天天动听、虾米先后被阿里收购,多米音乐也渐渐从市场销声匿迹。

 

 

市场环境

1、一二线城市用户红利消失,用户成本提升,新的增长空间在于下沉和国际化

 

从CNNIC第39次互联网发展报告看,互联网普及率增长趋于稳定,人口红利消失;PC端用户加速向移动端转移,但整体用户规模未见明显增长。

音乐彷徨2

 

但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异巨大,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较低,仍具备大幅上涨空间。

音乐彷徨3

 

音乐市场成熟化,用户使用率趋于稳定,整体音乐人群甚至出现萎缩,推测是因为视频、直播争夺用户时长的缘故。

音乐彷徨4

 

 

2、垄断初步出现,后来者追赶成本加大

 

经过自2015年开始的连续并购,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太合、网易四家网络音乐集团割据市场的竞争格局已经形成。从数个第三方平台公布的市场份额上看,腾讯(QQ音乐+酷狗酷我)已占据市场上超过70%的份额,后来者追赶成本加大。

音乐彷徨5

 

以易观数据为例,通过绘制份额图我们可以更直观的看出这一趋势:

音乐彷徨6

 

3、竞争转向用户时长的争夺,竞争多维化

 

一方面,音乐从属性上讲,是弱内容载体,相比视频,表现力不够,用户时长不断被视频侵蚀。

从人类的蒙昧年代到现代社会,视觉始终是人类的第一感官,人类承载信息传递的载体发展如下:

人类信息传递载体发展

 

互联网最开始产生时,受带宽限制,信息的最主要载体是文字,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载体也越来越回归到最适合人类的图像形式。

音乐彷徨7

 

音频与视频技术几乎同步产生,但视频冲击力强、表现丰富,视频包含音频,音频却无法包含具象的视频,所以在用户时长的争夺中,视频的天赋战斗力远高于音频。

 

而智能手机时代来临后,因为更符合碎片化场景的快速消费、移动网络传输快、内容生产成本低(普通人拥有智能手机即可制作)等特点,短视频快速兴起,进一步争夺了音乐用户的消费时长。再加上直播等更丰富的社交形态出现,音乐产品的用户空间与变现空间都被分食,在用户时长的争夺中处于不利地位。

 

通过腾讯研究院的数据,我们可以更直观看出这种强烈对比:

音乐彷徨8

上图是数字音乐整体市场规模预测,下图是网络视频行业市场规模。

音乐彷徨9

 

可以看到,音乐相比视频,本身在市场体量上就存在数倍差距,本身增速还低于视频类产品。

 

另一方面,SuperApp的聚集效应形成,社交、内容、电商是三种基本的产品形态,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从早期的碎片化到如今又有聚拢的趋势,微信&QQ、微博、淘宝等 SuperApp 已经产生,其它产品都绕不开这三者辐射范围。SuperApp 不断垄断用户时长,纯音乐平台的使用时长被压缩。

音乐彷徨10

 

 

由于以上原因,下游竞争出现以下现象:

1、内容与人力成本不断提升,商业模式迟迟难以建立,效率决定生命

 

如果把互联网音乐平台比做移动的蓄水池,内容与人力成本不断提升,输出是大水管,现金流之水哗哗哗流出;商业模式迟迟难以建立,用户前向收入前景可观,现状有限,于是输入是小水管,收入之水如涓涓细流。就好比两个流血的人赛跑就医,谁净流出少,谁能活下来。

音乐彷徨11

对于音乐来说,效率这块最核心的问题是资源效,资源效就是版权议价能力和曲库利用率,曲库利用率越高,版权利用度越高,同时对头部内容的依赖越小,反之,则依赖越大,议价能力越弱。

腾讯收购 CMC(酷狗酷我)核心目标之一就是为了整合版权资源,提升资源效率。在垄断初步形成的局面下,巨头的互联网规模效应初步显现,2016年 QQ 音乐实现初步盈利,这是互联网音乐的里程碑事件。

 

运营效率低的公司将出局,因为成本增加速度大于盈利增速。

 

2、同质化严重,创新乏力

 

上游版权聚拢,内容同质化带动下游产品同质化。一方面,当下的音乐产品本质上与10年前的 PC 音乐播放器没有质的差别,产品模式一致;移动音乐产品本质还是 PC 音乐产品向移动设备的迁移,缺乏基于移动场景的深度创新。另一方面,竞品之间同质化严重,功能抄袭严重,除网易率先通过社交、UGC 建立一定差异外,其它产品模式差异不大。

 

3、竞争成本巨大,小公司彻底出局

 

如果没有有效的产品模式变革现有的音乐产业内容生产-发行-传播链条,小公司彻底失去了在主流赛道上入局竞争的能力,下游已是大象的舞台。这其实,也抑制了行业的整体创新能力。

 

所以,为了跳出樊笼,主要赛道玩家采取了不同打法:

  • QQ音乐希望通过规模取胜,所以加速垄断,增持并购海洋音乐(双酷)组成TME集团,同时采取了独家版权代理的策略,用天价投入换市场占有,通过规模效应,提升资源效和收入能力,从而跳出音乐平台的流血赛跑。
  • 网易云音乐没有腾讯的豪气,所以采取个性化、UGC化、视频化、音乐人的形式去提升资源效(曲库),降低对强势版权方的依赖。
  • 以阿里的财大气粗也无法接受双平台的重复资源消耗(主要是2份版权投入,从这也能看出上游的强势),结合了自身的优势,选择了一个音乐平台,一个粉丝电商平台的策略。近期收购大麦网表明,阿里在进一步强化在泛音乐娱乐上的布局,希望通过打造生态来绕出流血赛跑循环。
  • 百度音乐则走的与上游版权方(太合音乐)结合路子,新成立的太合音乐集团,希望通过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条的形式,培育IP,解决资源效,促进更活跃的内容生产能力。

  

预测1-2年内,主流音乐平台将:

1、强化社交,通过社区的形式,基于艺人与粉丝,去打破播放器的工具属性,提升用户粘性。

2、拓品类,向长音频、视频去扩展,通过视频化去延伸用户停留时长,提升商业想象力。

3、做IP,平台介入到音乐策宣发,基于平台数据产生自有IP,降低版权依赖,提升服务与商业价值。

4、泛音乐化,音乐基于粉丝、艺人、上下游的外部衍生和联动加强来延展服务范畴、探索新商业模式。

 

但这些都是阳谋,如果看2025年,如何第一个活着到达2025年?

音乐彷徨12

每一个新时代的模式变革,必定是依托于新技术的发展。

音乐行业也不例外,即将到来的,对音乐行业有潜在影响的新技术变革有:

1、新的输入方式与场景-语音识别、车和家

2、新的输出方式-AI、AR

3、数据应用能力-音乐大数据的应用与商业化能力

 

从现在的节点看,未来

  • 对于领先者来说,更好的给用户Deliver 内容(逐步从内容到多维价值、AI应用),强化品牌心智,让艺人能够获得加成(数字专辑营销、同业/异业合作),同时降低纯音乐内容(尤其是强势版权方)在平台消费的占比,多品类战略从而降低对单一行业的依赖,加速垄断,提升变现能力,直到上下游天平倾斜。但长期看,掌握核心生产能力的选手才能破局,下游垄断无法彻底扭转天平方向,所以平台一定会介入上游IP生产与分发。
  • 对于后来者来说,突破当前的产品形态,从而打破流血赛跑循环,面向未来,建立基于未来新技术的差异化竞争力,但这是一场长跑;或者深耕细分领域,建立盈利能力,进而实现细分领域垄断。

 

所以,腾讯音乐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下次有空,我们再来谈谈唱吧的乌云压城城欲摧。

Posted by & filed under Life.

很多人都渴望财富,想要财富自由,可是财富到底怎么来?什么叫财富自由?很明显,这个问题很关键,但学校却从来没有教过你,也少有人懂得。

大多数人都只会说,我想要赚钱,然后埋头在当下的工作中,却从来不想怎么才能赚钱?什么叫财富自由?

 

我曾经就是这样一个小白,和此刻看到文章的你一样。其实,过往我也不头疼这个问题,因为也没有那么强的财富欲望。但,去年年底,受一线城市房价爆发式的增长触动,我突然想:如果我想要很有钱,该怎样才能很有钱?于是,我开启了自己的财富启蒙之路。

 

那么,财富自由是什么?

 

我们的收入分两种,一种是主动收入,主动收入是你必须投入才能产生收益,停止投入就没有收益,比如工资收入,你不上班就没有收入。另一种是被动收入,也叫睡后收入,顾名思义,你不上班,什么都不赶,躺在床上也能产生的收入就叫被动收入,比如余额宝。

 

最简单的财富自由是什么?不用上班对不对?不用上班,意味着你有足够的被动收入能够负担你的开支,当你的被动收入=月开支的时候,你就达到了财富自由的临界点,也就是第一财富速度。假设现实就是个大地球,达到第一财富速度,你就可以绕地飞行了,低于这个速度,就只能被重力(财务负担)绑在地上。

 

可能有人说,这还不够,我想要更高的消费,买豪车、住月球。那么要达到这一层次的财富自由,你就需要达到第二财富速度,即逃逸速度。我们学过地理,达到逃逸速度,你就可以飞向太空了,也就是真正的自由。

第二财富速度的标准是:被动收入十倍于月开支,这只是个范围,具体值取决于你的欲望,因人而异。

 

现在我们明确了财富自由的定义,那么如何财富自由呢?

很简单,财富自由只需要三步。

 

第一步,了解你的财务现状

 

所以,要想财富自由,我们就得先明确自身的财务现状。怎么做?其实很简单,用Excel 做一张家庭(个人)现金流与资产负债表。

 

现金流表由收入与支出两部分组成,如下图:

 

通过这张表我们可以清晰的知道自己的收入与支出情况,比如示例中,此家庭的被动收入已经达到了支出的79%,离财富自由不远了。

示例-现金流表

 

接着,明确当前的资产与负债情况,如下图:

示例-资产负债表

 

这里我们要注意的一点是,明确资产与负债的区别,然后尽可能多的购买资产。

那么资产与负债的区别是?资产是能够产生持续月收益的。举个例子,我们买了一辆车子,完全自用,且每月要还1000块的贷款,那么这就是负债;假如,我们将车子出租,每月除去贷款还能获得200块的收入,那么车子就成为了资产。

 

 

第二步,学习资产配置的基本概念

 

除去预留现金、保险,剩余待投资资金该如何配置才能最大化收益呢?这里介绍一种最简单的方法。

 

首先,将资金按投资风险分为三类:防御、平衡、进攻。

资产配置思路

 

然后,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拆分配置比例,比如防御:平衡:进攻 = 25:15:60。接着我们就可以根据具体的投资标的做一个资产配置表了,如下图:

资产配置记录表

 

最后,基于已完成的首次资产配置,我们需要学习一个重要的投资理念:动态再平衡。

动态再平衡的目的是降低投资风险,保证配置比例永远在你最开始设定的范围之内。所以,当你的收益波动达到5%-10%或者每隔一年,你应该做一次资产配置的动态再平衡。

 

那么,怎么做动态再平衡呢?假设我们按照上文的比例一共投入了100万资金,那么初始情况是:

示例-动态再平衡1

 

1年后,随着收益的变化,新的资金比例变为:

示例-动态再平衡2

 

此时,我们应该进行动态再平衡,将资金比例平衡到初始配置比例:

示例-动态再平衡3

 

这就是动态再平衡的操作方法了,方法很简单,最难的是面对利益时的自律。

 

至于,什么是指数基金?量化对冲基金的原理是什么?我就不在这多说了,实际操作时百度即可。但有一点要强调的是,不管配置基金还是股票,它们都是波动的,很多人有这样的误区:股市涨的时候大量买进,股市跌的时候迅速抛出。可是,超市打折,大家都排队去买?股市打折为什么要抛出呢?投资,是理性与恐惧的拉锯战。

 

第三步,行动

 

一切财富都来自于积极的行动,接下来你的小船该出海了。

 

延伸阅读:

关于“第一步,了解你的财务现状”,你可以通过阅读《穷爸爸富爸爸》和配套游戏来加深对被动收入和现金流的理解。

关于“第二步,学习资产配置的基本概念”,你可以通过“在行App”-张晓霓老师获得实操指导或阅读简七理财的《极简全集:每年60分钟,你早就该这么投资了!》。

Posted by & filed under PM.

需求挖掘—顾名思义,你的需求从哪里来?
 
需求的来源有很多种:
一、来源自己:这个答案貌似很不要脸,但这就是很多创业者的idea来源。这也是对 PM 来说,处理方法最简单的一种来源。当你负责产品的典型用户是你自己时,你能够很容易的把握核心诉求。
 
二、需求来源于和你不同类型的用户,关键是代入场景。
代入场景即指把自己变成目标用户,感受目标用户的需求。能否代入场景(也就是俗称的一秒钟变小白)也是评估一个产品经理的合格标准。
 
挖掘这类需求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直接访谈:适合你能够低成本与目标用户接触的情况
A.和用户聊天(沟通)
B.观察用户的使用场景与方式
C.揣摩提炼
举例:你在地铁上,你看到用户打开QQ 音乐,打开了本地,然后拉了半天,选了一首歌开始
 
(2)分析与代入:适合在不方便直接沟通的情况下分析需求
A.用户数据分析 (反馈、行为数据)
B.归类
C.代入场景提炼
 
一般来说,方法(2)的使用率更高,但我仍然建议你,即使成本很高,也要保持与核心目标用户的沟通与交流。
 
三、如果需求来源于同事、甚至老板时,怎么办?
这是同事提的需求,该不该满足?想拒绝又抹不开情面怎么办?更可怕的是,这是老板直接提出的需求,我应该直接执行吗?
其实,不管同事、还是老板,都是你产品的用户。首先,把他们回归到用户,然后校验这类用户是否是你要服务的目标用户,如果是的话,是哪一类用户,再去揣摩对方背后深度的真实需求是什么样子?往往当你把握到对方的核心诉求时,其实处理起来一点都不难,难的是,我们根本不知道对方诉求是什么,所以有抗拒、不理解或者无从下手。如果不是的话,有理有据的(最好带上数据等客观资料,尤其是面对老板需求时)去和对方沟通解释。
 
举例:比如说,老板说播放页应该支持换肤,那么他提这个需求是因为看到用户说竞品能换肤很好,还是想通过皮肤定制来卖钱?搞清楚这个真实需求,那么剩下的就很简单了。
 
题外话,我们经常讲要超出老板预期,那么超出预期的关键点在哪里?先摸清老板预期。以这个换肤需求为例,假设老板的初衷其实是要提升产品的变现能力,那么你知道这个后,给老板提出一个成本更低、效果更好、需求覆盖面更广的变现方式,相比机械的去实现一个可能费力不讨好的换肤,这就是超出预期了。
 
四、商业需求也是需求,产品是平衡用户价值与商业利益双方的需求。
长期无法实现商业价值的产品,也无法向用户提供持续的、高质量的服务。
 
 
需求分析—怎么判断需求价值与优先级(靠谱)
 
上面讲到不同需求来源的基本处理方法,下面就具体展开讲解下常见的需求分析方法。
一、先代入场景
代入场景的方法很简单,但需要多观察多思考,分为两步:
A.确定角色
即提出这个需求的人角色是什么?
举例:我们做一个直播产品,如果一个主播提出需求,那么主播这个角色提出这个需求的原因(动机)是什么?是否属于特定需求,还是共性需求?
 
B.判断场景
每个需求都有一定的应用场景,那提出需求的角色,是基于什么场景下提出的?
举例:音乐离线播放,如果角色提出是在地铁通勤的场景下,那这个离线播放的应用场景是无网状态;如果是在办公室 wifi环境下提出且需求,那么具体原因是什么?就需要进一步调查了,有可能这背后的动机是安全感,也有可能是其它的。
 
二、确定优先级
通过第一步代入,我们已经模拟了可能的用户场景,从而充分了解了用户的诉求来源与心理。这时候就需要确定场景的优先级,挑出最优先的需求来满足。那么怎么确定优先级呢?其实也是有方法可循的,可以简单分为两步。
A.把握路径
产品本身在设计时就产生了使用路径,比如:对音乐App而言,先启动,再进入我的,再找到本地音乐,就是一条路径。路径天然就有主辅之分,也有完整与残缺;所谓的核心需求就是主路径。
当角色提出需求后,PM 在设计功能时,就要去考虑能不能在需求的完整路径上去满足他,这个路径是大产品范围内的主路径还是辅路径?是否能在已有路径上去满足,还是必须新增路径?
路径越多,产品越复杂,转化率越低;路径越少,产品越简单清晰,转化率自然也高。另一方面,如果你希望用户更多的使用这个功能,那么主辅路径的转化效率也是不一样的。
 
B.结合数据
通过数据,将(原本隐性的)路径显性展现出来,最佳的显性判断标准是:
(1)是否形成了转化漏斗,即 A->B->C
(2)漏斗是否完整,注意别被分支路径迷惑,最好的漏斗都是线性的
(3)漏斗是否可定量
当路径显性后,你就可以量化的来评估选择不同路径后的结果,从而确定最终的方案优先级。
 
最后,举例演示下如何代入场景->确定优先级:
有人提出:喜欢的歌希望能够记住,这样下次就能够方便找到直接听了。
 
那我们就通过四步法来分析这一需求:
A、先确定角色:那这个人角色属于普通用户,且相对高频使用(因为低频没有这种需求)。
 
B、再判断场景:这个需求是在什么场景下提出呢?有几种可能:
(1)换设备
猜想:用户新买了手机,要换设备。
首先这个场景是低频次的,但是很重要,因为饿如果不能满足,对用户的损失很大。
解决办法:
1.1 让用户把喜欢的下载下来,通过设备间传送保存喜欢的歌曲
1.2 通过云端帐号,将用户喜欢的歌曲通过收藏的功能记录,只需登录帐号,那么历史记录就跟着走了
 
(2)持续使用,且重复消费特定歌曲
猜想:用户经常使用,且消费的是固定的歌曲,每次重复操作很麻烦。
这个场景是高频次的,同样很重要,那么场景(2)的优先级就比(1)的优先级高。
解决办法:
1.1 下载下来,就可以持续听了
1.2 通过云端帐号,将用户喜欢的歌曲通过收藏的功能记录,只需保持登录帐号,那么就可以方便找到喜欢的歌曲
 
(3)重复消费特定歌曲,且在无网状态下
猜想:用户重复消费特定的歌曲,但是在无网络的状态下,根本没办法找到歌曲去继续听。
这个场景也是高频次,同样很重要,那么衡量场景(2)与(3)的优先级就得评估具体两者的影响范围与重要度了(这时候就需要用到用户行为数据了)。
解决办法:
1.1 下载下来
1.2 通过云端帐号,将用户喜欢的歌曲通过收藏的功能记录,只需保持登录帐号,那么就可以方便找到喜欢的歌曲,且支持将喜欢的歌曲自动下载到本地
 
C、再结合路径:
(1)结合以上的场景,满足这个需求的功能是否需要新增路径,还是在已有路径上即可满足?如果新增路径,这个路径是否对用户是全新概念?还是有可参考的世界模型?参考度有多高?
(2)这几个场景的需求,是否可以用同一个功能在一条路径上满足(完整性?即考虑各种延伸可能性与使用场景)
 
D、数据辅助:以上几种路径当前的漏洞模型是什么样?哪一种路径从数据角度看是最有价值的?整个受益评估是什么样的?
 
如此,就可以交叉得出最佳解决方案了。
 
以上就是需求挖掘与分析的经典方法讲解,实际工作中,针对一个复杂需求,经常要综合运用几个方法,或者在某个环节多次分析(如切分不同维度的角色拆分去代入场景),才能找出最佳方案。

Posted by & filed under PM.

这是一堂写给自己的产品课,内容提炼于过往习得经验与知识。最近几年输入很多,输出很少,所以回过头来总有空落落的感觉。原来,自己定目标的时候,更多的也是关注输入,而没有落实到输出。但,输出才是学习的真正价值体验。所以,2017年重点发力输出。

 

产品经理是什么?产品的第一负责人,英文是 Product Owner

 

如果按照高中低的简单区分,产品经理的段位可以简单分为以下三档:

 

第一档:初级产品经理

关键字:优化特性,提升数据
工作范畴是:优化现有产品/功能特性

核心技能:
1、同理心(用户导向)
2、数据提炼、抽取与分析

 

第二档:中级产品经理

关键字:定义并运营产品
工作范畴是:定义全新产品,并实现、运营它

核心技能:
1、业务规划(全局视野)
2、同理心(驱动平行部门)

 

第三档:高级产品经理

关键字:定义并运营战略产品
工作范畴是:与中级做的工作相似,但面临的内部压力与外部竞争强度截然不同,最大的差距是对全局的控制能力及对压力的承受能力

核心技能:
1、跨行业\代际思维(大视野)

 

简单的说,初级产品经理偏执行,是在有先例可循的产品与基本方法论下,保证动作到位、提升数据;中级产品开始要求独当一面,能够举一反三,基于已有产品与方法论重新定义产品,实现并运营到有效循环;高级产品能够定义竞争标准,在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能够承受内外部压力,打造商业生态。

那么高级再往上是什么样?再往上,则是创造一个时代,改变世界,比如 iPhone,比如Uber……要成为这样的神级产品经理,天时地利人和均不可缺。

 

以上是一个大概的定义,具体而言,产品经理的能力包含很多技能范畴,这个后面会详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