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被各种情况问到,什么是产品经理的核心能力?比如,隔壁的小熊会说,产品经理的工作看上去很有趣,那么做产品经理需要什么? 其实,产品经理是什么,并没有标准答案。相反,随着时间的脚步前行,答案也一直在变化。 在现在的我看来,产品经理的三层能力模型是: 第一层,基础层,三大能力:同理心、好奇心、逻辑思维 第二层,核心层:视野(远见) 第三层,升华层:运气(代际变革) 基于此,我仔细思考了下未来的变化,推导出了一个不成熟的21世界人才通用能力模型: 第一层,技能层,可习得:数据分析能力、编程能力、英语 第二层,内核层,一定天赋+后天培养:同理心、好奇心、逻辑思维 第三层,灵魂层,得之我幸:自驱、积极心、幸福力(让自己幸福的内在能力) 其实还有第四层与第五层,但我还没有想好,^_^。
Posts Categorized: PM
2017年音乐行业预言
预测1-2年内,主流音乐平台将: 1、强化社交,通过社区的形式,基于艺人与粉丝,去打破播放器的工具属性,提升用户粘性。 2、拓品类,向长音频、视频去扩展,通过视频化去延伸用户停留时长,提升商业想象力。 3、泛音乐化,音乐基于粉丝、艺人、上下游的外部衍生和联动加强来延展服务范畴、探索新商业模式。 4、做IP,平台介入到音乐策宣发,基于平台数据产生自有IP,降低版权依赖,提升服务与商业价值。 市场格局为:腾讯加速领跑,网易流血追赶,阿里穷开心 为什么?我们先来看看产业现状: 行业方面 1、产业上游垄断生产能力,导致下游缺失议价权 当前,整体行业模式如下图: 2、政策法规环境不断完善,行业正版化提速,进一步提升上游议价能力,也带动了终端变现空间 从14年版权政策风向转好,到2015年7月8日,国家版权局发布《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通知》,同时启动规范网络音乐版权专项整治行动,要求各网络音乐服务商必须将未经授权的音乐作品全部下架。从此,政府不断推进落实知识产权保护,盗版空间急剧压缩。 政策变化直接推动行业正版化提速,加之付费环境的迅速完善,用户付费习惯被培养,市场规模进一步提升(同样受整体政策趋好,付费内容也开始百花齐放)。 但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提升了上游版权所有方的议价能力,内容成本迅速提升,过去几年的版权涨价幅度,远超北京楼市的疯狂。上游垄断加剧,于是下游加速洗牌,小公司出局,天天动听、虾米先后被阿里收购,多米音乐也渐渐从市场销声匿迹。 市场环境 1、一二线城市用户红利消失,用户成本提升,新的增长空间在于下沉和国际化 从CNNIC第39次互联网发展报告看,互联网普及率增长趋于稳定,人口红利消失;PC端用户加速向移动端转移,但整体用户规模未见明显增长。 但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异巨大,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较低,仍具备大幅上涨空间。 音乐市场成熟化,用户使用率趋于稳定,整体音乐人群甚至出现萎缩,推测是因为视频、直播争夺用户时长的缘故。 2、垄断初步出现,后来者追赶成本加大 经过自2015年开始的连续并购,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太合、网易四家网络音乐集团割据市场的竞争格局已经形成。从数个第三方平台公布的市场份额上看,腾讯(QQ音乐+酷狗酷我)已占据市场上超过70%的份额,后来者追赶成本加大。 以易观数据为例,通过绘制份额图我们可以更直观的看出这一趋势: 3、竞争转向用户时长的争夺,竞争多维化 一方面,音乐从属性上讲,是弱内容载体,相比视频,表现力不够,用户时长不断被视频侵蚀。 从人类的蒙昧年代到现代社会,视觉始终是人类的第一感官,人类承载信息传递的载体发展如下: 互联网最开始产生时,受带宽限制,信息的最主要载体是文字,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载体也越来越回归到最适合人类的图像形式。 音频与视频技术几乎同步产生,但视频冲击力强、表现丰富,视频包含音频,音频却无法包含具象的视频,所以在用户时长的争夺中,视频的天赋战斗力远高于音频。 而智能手机时代来临后,因为更符合碎片化场景的快速消费、移动网络传输快、内容生产成本低(普通人拥有智能手机即可制作)等特点,短视频快速兴起,进一步争夺了音乐用户的消费时长。再加上直播等更丰富的社交形态出现,音乐产品的用户空间与变现空间都被分食,在用户时长的争夺中处于不利地位。 通过腾讯研究院的数据,我们可以更直观看出这种强烈对比: 上图是数字音乐整体市场规模预测,下图是网络视频行业市场规模。 可以看到,音乐相比视频,本身在市场体量上就存在数倍差距,本身增速还低于视频类产品。 另一方面,SuperApp的聚集效应形成,社交、内容、电商是三种基本的产品形态,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从早期的碎片化到如今又有聚拢的趋势,微信&QQ、微博、淘宝等… Read more »
产品经理技能-2需求挖掘与分析
需求挖掘—顾名思义,你的需求从哪里来? 需求的来源有很多种: 一、来源自己:这个答案貌似很不要脸,但这就是很多创业者的idea来源。这也是对 PM 来说,处理方法最简单的一种来源。当你负责产品的典型用户是你自己时,你能够很容易的把握核心诉求。 二、需求来源于和你不同类型的用户,关键是代入场景。 代入场景即指把自己变成目标用户,感受目标用户的需求。能否代入场景(也就是俗称的一秒钟变小白)也是评估一个产品经理的合格标准。 挖掘这类需求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直接访谈:适合你能够低成本与目标用户接触的情况 A.和用户聊天(沟通) B.观察用户的使用场景与方式 C.揣摩提炼 举例:你在地铁上,你看到用户打开QQ 音乐,打开了本地,然后拉了半天,选了一首歌开始 (2)分析与代入:适合在不方便直接沟通的情况下分析需求 A.用户数据分析 (反馈、行为数据) B.归类 C.代入场景提炼 一般来说,方法(2)的使用率更高,但我仍然建议你,即使成本很高,也要保持与核心目标用户的沟通与交流。 三、如果需求来源于同事、甚至老板时,怎么办? 这是同事提的需求,该不该满足?想拒绝又抹不开情面怎么办?更可怕的是,这是老板直接提出的需求,我应该直接执行吗? 其实,不管同事、还是老板,都是你产品的用户。首先,把他们回归到用户,然后校验这类用户是否是你要服务的目标用户,如果是的话,是哪一类用户,再去揣摩对方背后深度的真实需求是什么样子?往往当你把握到对方的核心诉求时,其实处理起来一点都不难,难的是,我们根本不知道对方诉求是什么,所以有抗拒、不理解或者无从下手。如果不是的话,有理有据的(最好带上数据等客观资料,尤其是面对老板需求时)去和对方沟通解释。 举例:比如说,老板说播放页应该支持换肤,那么他提这个需求是因为看到用户说竞品能换肤很好,还是想通过皮肤定制来卖钱?搞清楚这个真实需求,那么剩下的就很简单了。 题外话,我们经常讲要超出老板预期,那么超出预期的关键点在哪里?先摸清老板预期。以这个换肤需求为例,假设老板的初衷其实是要提升产品的变现能力,那么你知道这个后,给老板提出一个成本更低、效果更好、需求覆盖面更广的变现方式,相比机械的去实现一个可能费力不讨好的换肤,这就是超出预期了。 四、商业需求也是需求,产品是平衡用户价值与商业利益双方的需求。 长期无法实现商业价值的产品,也无法向用户提供持续的、高质量的服务。 需求分析—怎么判断需求价值与优先级(靠谱) 上面讲到不同需求来源的基本处理方法,下面就具体展开讲解下常见的需求分析方法。 一、先代入场景 代入场景的方法很简单,但需要多观察多思考,分为两步: A.确定角色 即提出这个需求的人角色是什么? 举例:我们做一个直播产品,如果一个主播提出需求,那么主播这个角色提出这个需求的原因(动机)是什么?是否属于特定需求,还是共性需求? B.判断场景 每个需求都有一定的应用场景,那提出需求的角色,是基于什么场景下提出的? 举例:音乐离线播放,如果角色提出是在地铁通勤的场景下,那这个离线播放的应用场景是无网状态;如果是在办公室 wifi环境下提出且需求,那么具体原因是什么?就需要进一步调查了,有可能这背后的动机是安全感,也有可能是其它的。 二、确定优先级 通过第一步代入,我们已经模拟了可能的用户场景,从而充分了解了用户的诉求来源与心理。这时候就需要确定场景的优先级,挑出最优先的需求来满足。那么怎么确定优先级呢?其实也是有方法可循的,可以简单分为两步。 A.把握路径… Read more »
产品经理技能-1概论
这是一堂写给自己的产品课,内容提炼于过往习得经验与知识。最近几年输入很多,输出很少,所以回过头来总有空落落的感觉。原来,自己定目标的时候,更多的也是关注输入,而没有落实到输出。但,输出才是学习的真正价值体验。所以,2017年重点发力输出。 产品经理是什么?产品的第一负责人,英文是 Product Owner 如果按照高中低的简单区分,产品经理的段位可以简单分为以下三档: 第一档:初级产品经理 关键字:优化特性,提升数据 工作范畴是:优化现有产品/功能特性 核心技能: 1、同理心(用户导向) 2、数据提炼、抽取与分析 第二档:中级产品经理 关键字:定义并运营产品 工作范畴是:定义全新产品,并实现、运营它 核心技能: 1、业务规划(全局视野) 2、同理心(驱动平行部门) 第三档:高级产品经理 关键字:定义并运营战略产品 工作范畴是:与中级做的工作相似,但面临的内部压力与外部竞争强度截然不同,最大的差距是对全局的控制能力及对压力的承受能力 核心技能: 1、跨行业\代际思维(大视野) 简单的说,初级产品经理偏执行,是在有先例可循的产品与基本方法论下,保证动作到位、提升数据;中级产品开始要求独当一面,能够举一反三,基于已有产品与方法论重新定义产品,实现并运营到有效循环;高级产品能够定义竞争标准,在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能够承受内外部压力,打造商业生态。 那么高级再往上是什么样?再往上,则是创造一个时代,改变世界,比如 iPhone,比如Uber……要成为这样的神级产品经理,天时地利人和均不可缺。 以上是一个大概的定义,具体而言,产品经理的能力包含很多技能范畴,这个后面会详细展开。
回到2013,我会怎么做百度音乐
最近有很多思绪,突然想复盘下三年前的项目。 分析已隐去数据,只谈思路,应该没有泄密之嫌了。 2013年的时候,开始做WebApp,也就是手机移动Web。此时,移动搜索处于快速增长期,与之而来的是WebApp的快速增长。 当时,用户在WebApp的核心需求是找到资源并下载,从商业的角度而言,免费下载与巨额的版权成本意味着这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事情,用户免费消费且没有留存,仅仅把你当做获取资源的工具。所以,从扩展用户生命周期&提升产品价值的角度考虑,开始了逐步关闭下载,将用户导入NativeApp的策略。 这一策略初期是非常成功的,一瞬间有大量的用户导入,一度超过日新增总和的一半以上。但是,10秒过后,用户就走了。简单说,留存率太低,因为这部分用户的音乐需求强度本来就低,被导入的NativeApp也不是为这类人群设计的。这部分用户对百度音乐,不管是Web还是App,认知是曲库全+免费,并且不是用来听歌的播放器,是用来临时试听的工具。而我们想做的App是播放器,目标人群与实际人群本身就冲突了。 彼时,百度音乐还有一个收购来的品牌:千千静听,若干年前的播放器王者。但是因为组织架构与眼光的问题,mp3时代的百度音乐与千千静听一直无法有效的进行强强联合,等到13年时,千千静听已经淡出了大多数人的眼球,只在PC端苟延残喘;百度 mp3也在酷狗崛起后,日薄西山,改名百度音乐了。但即便这样,千千静听在播放器领域的品牌覆盖面也远大于百度音乐,所以当时其实可以进行双品牌操作。 多品牌其实是很多成功公司拓展用户群体的有效手段,不管是宝洁还是小米,都是很好的案例,有成功经验可循。 对于百度音乐而言,当时其实有这样一种可能: 百度音乐,对应低频的搜索用户,满足用户的精准查找需求,产品模式是识别-分发,不做自有资源曲库,只做信息曲库,识别后分发至各家播放器,发挥并强化百度品牌。 千千静听,对应的是中端播放器用户,只做App,不做Web,从移动重生,产品模式是:内容消费平台。 二者之间是二级火箭的关系: 百度音乐是工具,通过工具获得大量用户;工具再像媒体指向延伸,通过榜单等产品不断累积公信力,未尝不能走出 Billboard 的路子。 千千静听是内容平台,将工具的用户导入内容平台,以提升用户活跃;在沉淀大量用户后,通过付费会员服务、广告和其他流量变现,探索用户在音乐行业的全产业链价值打通,从而获得盈利。 既是二级火箭,也是双驾马车,二者相辅相成。 但这个思路还是在互联网音乐产品维度,且没有跳出百度公司下的部门格局,格局再往外跳,有什么更好的方案? 思考:在文娱行业,食物链的顶层是版权制造公司。这是因为把控内容生产,控制用户心智,才能真正产生价值。 基于这一原则,我认为有3条路可走: 上策: 资本层面,跨部门借力,整合百度视频,并分拆为独立公司,通过出让股份或融资,购入电影制作、唱片制作、版权发行、艺人经纪公司,获得媒体全产业链能力。 产品层面,在强化百度音乐和视频分发+媒体的产品属性下,基于视频化的大方向,内部孵化多个视频型产品,彻底突破音乐产品属性,结合上游能力,彻底转为娱乐公司。 中策: 资本层面,分拆百度音乐为独立公司,通过出让股份或融资,购入唱片、发行、经纪公司,获得音乐全产业链能力,最终成为一家横跨上下游的音乐公司。 产品层面,推动千千静听的真正涅磐,放弃播放器模式,通过内部孵化,找出下个时代的产品模式。 下策: 分拆百度音乐,通过资本获利的形式放弃千千静听,专注于百度音乐品牌下的分发入口+媒体,从支持 UGC 歌词,到形成国内最大规模 UGC 歌词社区,到原创歌词社区,到词曲版权交易平台,到通过分发入口的地位+大数据去塑造新人,最终成为一家横跨上下游的唱片公司。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现实永远比方案残酷,百度音乐也错过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如今,站在2016年,我能否还能推演出2019年的正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