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无效率人士的七种习惯

Posted by & filed under Life.

       By Henrik Edberg        原文:7 Habits of Highly Ineffective People             无效率人士的七种习惯      与通常所列举的应该培养的有益习惯不同,本文在此举出的是我们最好避免的7种习惯。   就像寻找对你有益的习惯一样,寻找妨碍你的习惯同样重要。这7种习惯中大多数都可能会轻易成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使你难以察觉它的存在(或者它如何影响到你)。我曾经略微尝试了这些习惯,结果毫无疑问,那些重要的事情没有几个可以完成。同时我也要添加说明的是,这只是在生活中你可能形成的影响效率的主要的7个习惯,我很确定绝不仅仅是这些。   一、缺席   也许你曾经听过伍迪·艾伦所说的这句话:   “百分之八十的成功来自于出席。”   更多的出席——这是在生活中你可以保证更多成功所做的最大也是最简单的事情之一,无论是在你的社交生活中,你的事业上还是你的健康方面。如果你想要改善你的健康状况,一个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事情就是在每次你该出席时出现在健身房里。   也许天气会不好,也许你会不想出门,也许你有一大堆其他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如果即使你在积极性不高时仍然继续出现在健身房里,那将比你呆在家里的沙发上放松要有效的多。   我想这个也可以推及到生活的其他领域。如果你每天都坚持写作或绘画,你就会快速的得到提高。如果你更多的出门你就可以遇到更多的新朋友。如果你参加更多的约会,你遇到心上人的机会就会大大提高。仅仅只是更多出席就会使你的生活大大不同。而缺席却会使你毫无收获。  

转载:七个建议 to 软件专业学生

Posted by & filed under Life.

我的七个建议 原文地址:http://www.programmer.com.cn/1798/        作者: chenqiuge  原书作者:Joel Spolsky   [编者按]由于Joel Spolsky的双重身份(昔日耶鲁大学计算机系学长,今日Fog Creek软件公司的CEO),所以听听他的建议,对于当今无数困扰于就业压力的中国高校计算机专业学子来说,是大有裨益的。你们会发现,大多数建议,都在强调“软实力”的价值。本文转载自《软件随想录》(作者:Joel Spolsky ,译者: 阮一峰,2009年12月出版),感谢北京图灵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支持。   如果你喜欢编程,那么你真是受到了上天的眷顾。你是非常幸运的少数人之一,能够以自己喜欢的事谋生。大多数人没有这么幸运。你认为理所当然的观念“热爱你的工作”,其实是一个很现代的概念。通常的看法是,工作是一种让人很不开心的事,你为了拿工资才不得不去上班。你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攒下钱去干那些自己真正喜欢干的事,但是前提是你得等到65岁退休之后才行,而且还有不少条件。条件一,你的积蓄必须足够多;条件二,你没有老到走不动,你还有体力去干那些事情;条件三,你喜欢的事情不需要用到脆弱的膝盖、昏花的视力,也不要求你走上一里地不喘气,等等。   我刚才说到哪里了?对了,我要提建议。   毕业前练好写作   如果不是Linus Torvalds不断地散布福音,请问Linux操作系统会成功吗?虽然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计算机天才,但是Linux吸引来全世界一大批志愿者的真正原因却是Linus Torvalds的表达能力。他通过电子邮件和邮件列表用书面形式传播自己的想法,最终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   你听说过现在风靡一时的“极限编程[ ] ”(Extreme Programming)吗?我在这个地方不谈我对极限编程的看法,我只说如果你听过这个词,那么原因就是它的倡导者都是一些非常有才华的作家和演说家。   即使我们缩小范围,将目光局限在任何一个软件开发团体中,你也会发现该团体中最有权势和影响力的程序员正是那些表达能力强的程序员,他们无论是做书面表达还是做口头表达,都能够清晰、自如、具有说服力地传达观点。此外,长得高也有助于提升影响力,不过这个不取决于你。   一个普通程序员与一个优秀程序员的区别,不在于他们懂得的编程语言谁多谁少,也不在于他们喜欢用Python语言还是喜欢用Java语言,而在于他们能否与他人交流思想。如果你能说服其他人,你的力量就可以得到放大。如 果你能写出清晰的注释和技术规格说明书,其他程序员就能够理解你的代码,因此他们就能在自己的代码中使用,而不必重写。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你的代码对其 他人就没有价值。如果你能为最终用户写出清晰的使用手册,其他人就能明白你的代码是用来干什么的,这是唯一让别人明白你的代码有何价值的方法。SourceForge[ ]上有许多优美的、有用的代码,但是它们都像被埋葬了一样,根本没人来用,原因就是它们的作者没有写好使用说明(或者压根就没写)。这样一来就没有人知道他们的成果,他们杰出的代码就衰亡了。   如果一个程序员不会用英语写作、没有良好的写作能力,我就不会雇他。如果你能写,不管你去哪家公司工作,你很快就会发现写作技术文档的任务会落到你头上,这意味着你已经开始在放大自己的影响力了,管理层正在注意到你。   大学里有些课程被公认为“写作密集型”(writing intensive)课程,这就是说为了拿到学分,你必须写作多得可怕的文字。一定要去上这样的课程!不要管学科,只要这门课每周甚至每天都要你写东西,你就去上。   你还可以动手写日记或者网志。你写得越多,写作就会变得越容易。写起来越容易,你就会写得越多。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毕业前学好C语言   第二点我要讲的是C语言。请注意,我说的是C语言,而不是C++。虽然在实际使用中C语言已经越来越罕见,但是它仍然是当前程序员的共同语言。C语言让程序员互相沟通,更重要的是,它比你在大学中学到的“现代语言”(比如ML语言、Java语言、Python语 言或者其它正在教授的流行垃圾语言)都更接近机器。你至少需要花一个学期来了解机器原理,否则你永远不可能在高级语言的层次写出高效的代码。你也永远无法 开发编译器和操作系统,而它们恰恰属于目前程序员能够得到的最佳工作之列。别人也永远不会放心将大型项目的架构设计交给你。我不管你懂多少延续(continuation)、闭包(closure)、异常处理(exception handling),只要你不能解释为什么while (*s++ = *t++);这句代码的作用是复制字符串,或者不觉得这是世界上对你来说再自然不过的事情,那么你就是在盲目无知的情况下编程。在我看来,这就好像一个医生不懂得最基本的解剖学就在开处方,他看病的根据完全是因为那些娃娃脸的医药厂商销售代表说这种药有用。     毕业前学好微观经济学   如果你没有上过任何经济学课程,那么我首先来做一个超短的评论:经济学是这样的学科之一,刚开始学的时候轰轰烈烈,有许多有用的、言之有理的理论和可以在真实世界中得到证明的事实,等等;但是,再学下去就每况愈下,有用的东西就不多了。经济学一开始那个有用的部分正是微观经济学,它是商业领域所有重要理论的基础。跟 在微观经济学后面的东西就不行了。你接下来学的是宏观经济学,如果你愿意,尽管跳过去,也不会有什么损失。宏观经济学开头的部分是利息理论,内容比方说是 利率与失业之间的关系,但是怎么说呢,看上去这部分里面还没有被证实的东西多于已经被证实的东西。学完这部分,后面的内容越来越糟糕,许多经济学专业的学 生实际上都变成在搞物理学,因为这样才能在华尔街上找到更好的工作。但是不管怎样,你一定要去学微观经济学,因为你必须搞懂供给和需求,你必须明白竞争优 势,你必须理解什么是净现值(NPV),什么是贴现,什么是边际效用。只有这样,你才会懂得为什么生意是现在这种做法。   为什么计算机系的学生也应该学经济学?因为,从经营一家公司的角度来看,比起那些不懂的程序员,一个理解基本商业规则的程序员将会更有价值。就是这么简单。我无法告诉你有多少次我是那样地充满挫折感,因为我看到了太多的提出一些疯狂的想法的程序员,这些想法在代码上也许可行,但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毫无意义。如果你懂得商业规则,你就是一个更有价值的程序员,你会因此得到回报的,但是前提是你要去学习微观经济学。   不要因为枯燥就不选修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   想提高GPA绩点的一个好方法就是多选修非计算机系的课程。请千万不要低估你的GPA的重大意义。千千万万的人事经理和招聘人员在拿到一份简历的时候,第一眼就会去看GPA,包括我也是这样。我们不会为这种做法道歉。为什么?因为GPA不反映单个的成绩,而是代表了许多个教授在一段很长的时间中,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你的表现的一个总的评估。SAT成绩难道不够吗?哈,那只不过是一场几个小时的测试罢了。GPA中包括了四年大学期间你的小论文、期中考试和课堂表现,总数有几百次之多。当然,GPA也有自己的问题,不是百分之百准确。比如,这些年来,老师对学生的打分越来越宽松,学习成绩有通货膨胀的趋势。再比如,GPA无法反映课程的难度,没人能够看出你的GPA是来自无名社区大学家政系的轻松课程还是来自加州理工学院针对研究生的量子力学课程。渐渐地,我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做法,首先我会过滤掉所有来自社区大学、GPA低于2.5的简历,然后我会要求剩下的人给我寄成绩单和推荐信。我再从中发现那些成绩一贯优秀的人,而不是那些仅仅在计算机系课程中得到高分的人。   为什么我要关心某人的“欧洲历史”课程成绩呢,毕竟作为雇主我要找的应该是程序员啊?何况,历史是那么枯燥,不得高分很正常。哦,这么说来,你的意思是我应该雇用你,而不用考虑一旦工作变得枯燥你会不会努力工作?别忘了,在编程工作中也有很枯燥的东西。每一项工作都有枯燥难耐的时刻。我不想雇用那些只想干有趣事情的人。  … Read more »

转载:我见识过的拖延症大概可以分两种……

Posted by & filed under Life.

来自张佳玮写东西的地方,原文在此 “我又拖延了好有犯罪感啊”·关于拖延症 我见识过的拖延症大概可以分两种。一种其实纯粹是懒,一种是较积极的拖延症。分的方式比较简单:前者对自己是否拖延症其实无所谓,而满世界念叨痛恨自己拖延症求解决方法的基本是后者。 后一种拖延症的症结也简单得很:完美主义。所以这种拖延症特别痛苦。看着一副悠哉游哉忙这忙那就是不忙正事的姿态,其实内心火烧火燎的急。写文章怕开不好头,总是要雕琢再三;做分析总嫌自己数据少,要一查再查。有些极端的,构思一个小说初期雄心勃勃,日迟夜推,越琢磨越珍贵越不敢写,到最后废然而叹,没了。基本上,完美主义拖延症的人,很容易进化为持续的信息过剩。 完美主义拖延症最大的痛苦是:“我下了很多次决心了呀,我就是改不掉啊,是不是我就是慢性子啊BALABALABALA”。 实际上,通常不是的。至少我认识的人里,每天恨自己拖延的人,一看工作成绩,都是横无际涯的壮阔。 我所认识的完美主义拖延症患者岂只不迟钝,简直都有些过敏。他们对待外事外物都敏感+客观,对自己的评价通常有经验主义范儿。子曰每日三省吾身,他们也是这毛病,而且省的时候都极刁钻,不允许自己的个人意见相左右,总是以耳闻目见的反馈为标准。“重视反馈”这四个字,是完美主义拖延症过度深刻的问题。 然后,是这样的: 做一件工作。 由于自己的完美主义秉性,做来颇拖拉。 其间经历许多自我纠结的痛苦。 做完之后,这段痛苦经历深印脑海。 一点点心理障碍。 周而复始。 P.S.于是积累成极大的痛苦。 开始不喜欢接一些自由度太大的工作,因为“你给我自由度,我反而不太知道该怎么办了”。 这概念的深层其实是“如果我有了自由度,就会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太窒息了。” 收集各种反馈,收集大量信息,于是对自己的工作标准越来越高。 继续疲惫。 开始有拖延症的习惯。宁愿继续做大量的信息收集,希望能够找到一气呵成的节奏感再继续。 P.S.结果一拖再拖,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完美主义拖延症最后有种去向有个朋友一度很拖延,后来变了一个人。每逢接什么约稿,总会第一时间在截稿期前写完。他说他最快乐的时刻,就是交稿时听到编辑对他说一声“哇,这么快啊,可以了谢谢。”然后他如释重负。但极端的在于,他会下意识的到处找工作完成,没工作闲下来时也心神不定,甚至跟我说“有犯罪感”。他从拖延的自我问责里逃出来,走了另一个极端,变成强迫症了。 但这种心态在我认识的人里,算很典型。 有许多完美主义拖延症患者会不断自责“我太拖了,我太有犯罪感了”。到后来,这种自我的愧疚感和无力感会取代拖延时的完美主义琢磨,成为他的新痛苦。而这种痛苦越累加就越容易让人紧张。 我跟些朋友交流过意见,普遍的看法:拖延症的自我开解是没用的。我有个朋友听了我的说法,回去开工前念几百遍咒:“先开头先开头先开头,放轻松放轻松放轻松”,但效果极微。绝大多数有意识的自我调节仪式,都没用。 完美主义拖延症患者的最后一个症状:他们会认真琢磨任何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没事也要找找自己的负面问题;他们有种近于洁癖的自我情绪,特别害怕自己松懈、犯懒、退步,等等。 完美主义拖延症的顽固和可怕就在于此: 它是建立在一种对外界极敏感、对自折中极苛刻的自我批评精神上的。 因此,它的壳很坚固,会反抗掉任何企图自我软化、自我放松的暗示。 说到底,完美主义拖延症的形成,不是因为你懒散,而是因为你太敏感太紧张太客观太着重反馈了。而从这一点延伸到强迫症,则是同样的原因,只是以上原因里多了“我再也不希望自己有犯罪感和显得拖延软弱了”的心态而已。

狼眼里的50句格言——《狼图腾》

Posted by & filed under Life.

狼眼里的50句格言——《狼图腾》 1:没有捕捉不到的猎物,就看你有没有野心去捕;没有完成不了的事情,就看你有没有野心去做。 2:没有猎物我们就去寻找猎物,发现猎物我们就去追逐猎物。寻找、发现、追求、获得———这就是狼的生活要素。 3:尽管面对上万只的黄羊,面对凶猛的老虎,我们都毫不退缩。但是面对人类的枪口,适当的转移是明智的。我们不缺乏成功的信念,但是我们绝不是痴心妄想只会送死的傻瓜。 4:追逐猎物仅仅靠猛跑是不够的,尤其在对付大群猎物的时候,必要的准备和步骤是获得成功的基础。而谋划是实现这一切的唯一保障。 5:我们绝对不会花费任何多余的时间和体力在无意义的事情上,因为我们的眼睛永远只盯着猎物。 6:自然是神圣伟大的,生活在这万能自然之神的庇护下本身就需要很强的能力,如果不能改变自然,就只有适应自然。 7:如果注定要承受痛苦,那么就把痛苦当作是一种磨练,既然一切不可避免,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吧! 8:要想能做大事,就必须要能屈能伸,只要能达到最终目的。过程可以有很多选择。 9:燃烧人生并不是一味地透支,即使是再强壮的身体也有疲劳的时候,劳逸结合是一种生存的策略。身体是生存的本钱,休息是狂奔的前奏。 10:家乡固然值得眷恋,但是危险降临,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会选择离开。离开家乡不是逃避,是为了寻找更美好的明天。

学习接受他人

Posted by & filed under Life.

转载:袁岳 学习接受他人 我的朋友邓清博士,总是能笑笑地对任何人,也可以做任何人的朋友。而上海玩游艇生意的周嵘也是这么一位经常能和很多各类人玩起来的朋友,当然老周玩的朋友更高端些。台湾的高希均教授几乎能与任何上层的人士接触上,通吃蓝绿。而相反,我也有一些朋友,接触的人就那么几个亲信,很少能与其他人轻松自然地相处;有人因为有地位、学问、信仰、能力上的骄傲,对于很多不吻合自己的骄傲线的人就显得非常的傲慢;更有甚者,有些人不管在工作场所或者社交中,接触了其他人转脸就是一堆对别人的非议与抱怨。可见,对别人的接受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很好地做到的,而很多人因为不能接受他人,而也很难为人接受。 接受别人首先需要有从内心就很谦虚的态度,不管你有啥,当你用虚心请教的态度与人交往,那总是合适的;当然其次很重要的是自己要有适当的能力或者追求,很多人不能接受别人的原因居然是觉得自己不行,没有实力所以自卑,当然有能力自然是有意义的,但是我们只要有适当的目标,自己已经有了适当的对某些目标事物信息的掌握,其实与别人有共同话题是不难的,而且其他更有能力与实力的人中有的是愿意与人分享以求获得敬重的;再次接受别人要有开放轻松与友好的身体语言,尤其是善意的目光与微笑的面容,在这方面那些天生严肃的人吃点亏,而那些毫无表情的人往往让人望而生畏;最后接受需要做一件很有后劲的事情,那就是很耐心地寻找与其他人一起工作与学习的机会,因为有共同的主题与话题,我们也会很惊奇地发现,共同经验本身能加强我们对别人的接受度,很多人能从同学与同事经验中发现到这一点。 接受别人最不容易做到的是接受不喜欢的人。造成这一点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把私密情感与广义社交没有分别:私人情感往往很注重喜欢,很多时候是表面喜欢,甚至在另外的人看来也没有太大的真正的价值;而广义社交则有更为广大的功能,比如我们看起来不喜欢的人很可能是比我们更有学问的人、比我们有能力或者有特殊才华的人;我们在一个大的组织里面工作,而我们的同事可能没你期待的那么帅,而你的主管的管理方式可能不是你欣赏的;由于我们的教育背景、出生与家教的不同,我们会发现有些人因此而不为我们喜欢,其实这些不喜欢只是不适应而已。而我们做的事情的大小与多少,有很大的程度与我们能接受各类我们并不喜欢的人、容纳更多元化的人群有关。心有多大,事情就能做多大;心有多小,我们做的事情就有多小;如果我们的接受度低,而我们自己需要直接承受的压力就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