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by & filed under Road.

一个简单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都能让你溜出来,你丢脸不?动手能力这么差?没人推你,自己就不能走吗?

脚踏实地,去行动。

Posted by & filed under Road.

回家,真的好辛苦。天涯海角的火车票,真难买啊!飞机又贵的离谱。

还好,这是最后一次了。

选择不去羽毛球,对吗?可我确实完成了很多事情,回家的,拖拉的……如果去了,就又拖到明天了。

那就不要后悔。也许是毁诺,可我已准备白交场地费,不管别人怎么说,对得起自己内心就好。

 

期末考一天天临近,不能再拖了。复习,现在开始。就像她说的,你怎么这么菜,都划重点了,都考不了高分?


 

我的blog最重要的读者,就是我自己。如果碰巧帮助了别人,那是额外的收获。即使没有人读,我觉得我也会继续,因为它帮助自己思考。

 微软的杀手锏,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而是为了"生产力",为了用户的商业成功而追求技术。喜欢微软的人,除了办公室里需要加班赶出明天的演讲稿、或者财务报表的白领,还有希望赚更多钱的小业主和面临巨大上线时间压力的CTO。微软的技术像快餐一样,虽不美味,不够精致,但是对于填饱一个个刚刚开始尝到IT 甜头的中小企业的肚子,还是实惠的。我们在挑剔它的同时,不能忽视它让全球多少的企业开始使用电脑提高生产力所做的贡献。

一个简直就是我的心声,另一个则让我正视微软。
 

Read more »

Posted by & filed under Life.

我的七个建议

原文地址:http://www.programmer.com.cn/1798/       
作者: chenqiuge  原书作者Joel Spolsky

 

[编者按]由于Joel Spolsky的双重身份(昔日耶鲁大学计算机系学长,今日Fog Creek软件公司的CEO),所以听听他的建议,对于当今无数困扰于就业压力的中国高校计算机专业学子来说,是大有裨益的。你们会发现,大多数建议,都在强调软实力的价值。本文转载自《软件随想录》(作者:Joel Spolsky ,译者: 阮一峰,200912月出版),感谢北京图灵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支持。

 

如果你喜欢编程,那么你真是受到了上天的眷顾。你是非常幸运的少数人之一,能够以自己喜欢的事谋生。大多数人没有这么幸运。你认为理所当然的观念热爱你的工作,其实是一个很现代的概念。通常的看法是,工作是一种让人很不开心的事,你为了拿工资才不得不去上班。你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攒下钱去干那些自己真正喜欢干的事,但是前提是你得等到65岁退休之后才行,而且还有不少条件。条件一,你的积蓄必须足够多;条件二,你没有老到走不动,你还有体力去干那些事情;条件三,你喜欢的事情不需要用到脆弱的膝盖、昏花的视力,也不要求你走上一里地不喘气,等等。

 

我刚才说到哪里了?对了,我要提建议。

 

毕业前练好写作

 

如果不是Linus Torvalds不断地散布福音,请问Linux操作系统会成功吗?虽然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计算机天才,但是Linux吸引来全世界一大批志愿者的真正原因却是Linus Torvalds的表达能力。他通过电子邮件和邮件列表用书面形式传播自己的想法,最终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

 

你听说过现在风靡一时的极限编程[ ] ”Extreme Programming)吗?我在这个地方不谈我对极限编程的看法,我只说如果你听过这个词,那么原因就是它的倡导者都是一些非常有才华的作家和演说家。

 

即使我们缩小范围,将目光局限在任何一个软件开发团体中,你也会发现该团体中最有权势和影响力的程序员正是那些表达能力强的程序员,他们无论是做书面表达还是做口头表达,都能够清晰、自如、具有说服力地传达观点。此外,长得高也有助于提升影响力,不过这个不取决于你。

 

一个普通程序员与一个优秀程序员的区别,不在于他们懂得的编程语言谁多谁少,也不在于他们喜欢用Python语言还是喜欢用Java语言,而在于他们能否与他人交流思想。如果你能说服其他人,你的力量就可以得到放大。如 果你能写出清晰的注释和技术规格说明书,其他程序员就能够理解你的代码,因此他们就能在自己的代码中使用,而不必重写。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你的代码对其 他人就没有价值。如果你能为最终用户写出清晰的使用手册,其他人就能明白你的代码是用来干什么的,这是唯一让别人明白你的代码有何价值的方法SourceForge[ ]上有许多优美的、有用的代码,但是它们都像被埋葬了一样,根本没人来用,原因就是它们的作者没有写好使用说明(或者压根就没写)。这样一来就没有人知道他们的成果,他们杰出的代码就衰亡了。

 

如果一个程序员不会用英语写作、没有良好的写作能力,我就不会雇他。如果你能写,不管你去哪家公司工作,你很快就会发现写作技术文档的任务会落到你头上,这意味着你已经开始在放大自己的影响力了,管理层正在注意到你。

 

大学里有些课程被公认为写作密集型writing intensive)课程,这就是说为了拿到学分,你必须写作多得可怕的文字。一定要去上这样的课程!不要管学科,只要这门课每周甚至每天都要你写东西,你就去上。

 

你还可以动手写日记或者网志。你写得越多,写作就会变得越容易。写起来越容易,你就会写得越多。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毕业前学好C语言

 

第二点我要讲的是C语言。请注意,我说的是C语言,而不是C++。虽然在实际使用中C语言已经越来越罕见,但是它仍然是当前程序员的共同语言。C语言让程序员互相沟通,更重要的是,它比你在大学中学到的现代语言(比如ML语言、Java语言、Python语 言或者其它正在教授的流行垃圾语言)都更接近机器。你至少需要花一个学期来了解机器原理,否则你永远不可能在高级语言的层次写出高效的代码。你也永远无法 开发编译器和操作系统,而它们恰恰属于目前程序员能够得到的最佳工作之列。别人也永远不会放心将大型项目的架构设计交给你。我不管你懂多少延续(continuation)、闭包(closure)、异常处理(exception handling),只要你不能解释为什么while (*s++ = *t++);这句代码的作用是复制字符串,或者不觉得这是世界上对你来说再自然不过的事情,那么你就是在盲目无知的情况下编程。在我看来,这就好像一个医生不懂得最基本的解剖学就在开处方,他看病的根据完全是因为那些娃娃脸的医药厂商销售代表说这种药有用。

 

 

毕业前学好微观经济学

 

如果你没有上过任何经济学课程,那么我首先来做一个超短的评论:经济学是这样的学科之一,刚开始学的时候轰轰烈烈,有许多有用的、言之有理的理论和可以在真实世界中得到证明的事实,等等;但是,再学下去就每况愈下,有用的东西就不多了。经济学一开始那个有用的部分正是微观经济学,它是商业领域所有重要理论的基础。跟 在微观经济学后面的东西就不行了。你接下来学的是宏观经济学,如果你愿意,尽管跳过去,也不会有什么损失。宏观经济学开头的部分是利息理论,内容比方说是 利率与失业之间的关系,但是怎么说呢,看上去这部分里面还没有被证实的东西多于已经被证实的东西。学完这部分,后面的内容越来越糟糕,许多经济学专业的学 生实际上都变成在搞物理学,因为这样才能在华尔街上找到更好的工作。但是不管怎样,你一定要去学微观经济学,因为你必须搞懂供给和需求,你必须明白竞争优 势,你必须理解什么是净现值(NPV),什么是贴现,什么是边际效用。只有这样,你才会懂得为什么生意是现在这种做法。

 

为什么计算机系的学生也应该学经济学?因为,从经营一家公司的角度来看,比起那些不懂的程序员,一个理解基本商业规则的程序员将会更有价值。就是这么简单。我无法告诉你有多少次我是那样地充满挫折感,因为我看到了太多的提出一些疯狂的想法的程序员,这些想法在代码上也许可行,但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毫无意义。如果你懂得商业规则,你就是一个更有价值的程序员,你会因此得到回报的,但是前提是你要去学习微观经济学。

 

不要因为枯燥就不选修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

 

想提高GPA绩点的一个好方法就是多选修非计算机系的课程。请千万不要低估你的GPA的重大意义。千千万万的人事经理和招聘人员在拿到一份简历的时候,第一眼就会去看GPA,包括我也是这样。我们不会为这种做法道歉。为什么?因为GPA不反映单个的成绩,而是代表了许多个教授在一段很长的时间中,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你的表现的一个总的评估。SAT成绩难道不够吗?哈,那只不过是一场几个小时的测试罢了。GPA中包括了四年大学期间你的小论文、期中考试和课堂表现,总数有几百次之多。当然,GPA也有自己的问题,不是百分之百准确。比如,这些年来,老师对学生的打分越来越宽松,学习成绩有通货膨胀的趋势。再比如,GPA无法反映课程的难度,没人能够看出你的GPA是来自无名社区大学家政系的轻松课程还是来自加州理工学院针对研究生的量子力学课程。渐渐地,我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做法,首先我会过滤掉所有来自社区大学、GPA低于2.5的简历,然后我会要求剩下的人给我寄成绩单和推荐信。我再从中发现那些成绩一贯优秀的人,而不是那些仅仅在计算机系课程中得到高分的人。

 

为什么我要关心某人的欧洲历史课程成绩呢,毕竟作为雇主我要找的应该是程序员啊?何况,历史是那么枯燥,不得高分很正常。哦,这么说来,你的意思是我应该雇用你,而不用考虑一旦工作变得枯燥你会不会努力工作?别忘了,在编程工作中也有很枯燥的东西。每一项工作都有枯燥难耐的时刻。我不想雇用那些只想干有趣事情的人。

 

选修有大量编程实践的课程

 

我依然清楚记得我发誓绝不读研究生的那一刻。那是在一门叫做动态逻辑的课程上,教师是活力十足的耶鲁大学教授Lenore Zuck,她是计算机系那些聪明的老师中最聪明的人之一。

 

如今, 由于记忆力糟糕, 我已经差不多把这门课的内容忘光了,但是不管怎么说,在这里我还是想要对付着说一下。大致上,形式逻辑的意思是说,如果条件成立,你就能证明结论也成立。比如,根据形式逻辑,已知只要成绩好,就能被雇用,然后假定“Johnny的成绩好,你就可以得到一个崭新的结论“Johnny会被雇用。这完全是经典方法。但是,一个解构主义者(deconstructionist)只需要10秒钟就能破坏形式逻辑中所有有用的东西。这样一来,留给你的只是一些趣味性,而不是实用性。

 

现在再来说动态逻辑。它与形式逻辑其实是一回事,但是必须再多考虑时间因素。比如,你打开灯之后,就能看见自己的鞋子,已知灯以前是亮的,那么这就意味着你看见了自己的鞋子

 

对于像Zuck教授那样聪明的理论家,动态逻辑充满了吸引力,因为它看上去很有希望让你在形式上证明一些计算机程序的相关理论问题。这样做说不定很有用。比如,你可以用它在形式上证明,火星漫游车的闪存卡不会发生溢出(overflow)问题,不会因而整天一遍又一遍地重启,耽误了它在那颗赤红色的星球上漫游寻找火星人马文(Marvin the Martian)。

 

在第一堂课上,Zuck博士写满了整整两面黑板,甚至黑板旁边的墙上都写上了很多证明步骤。需要证明的问题是,有一个控制灯泡的开关,现在灯泡没有亮,这时你打开了开关,请证明灯泡将会点亮。

 

整 个证明过程复杂得不可思议,处处都是陷阱,必须十分小心。保证这个证明不出错太困难了,还不如直接相信打开开关灯就会亮。真的,虽然证明过程写满了许多块 黑板,但是还是有许多中间步骤被省略了,因为如果要从形式逻辑上完整证明所有步骤,那就琐碎得无法形容了。许多步骤是用各种经典的逻辑证明方法推导得到 的,包括归纳法、反证法等,甚至有些部分还是由旁听的研究生证明的。

 

留给我们的课后作业是证明逆命题:如果灯原来是关着的,现在却亮了,那么请证明开关的状态一定同原来相反。

 

我动手开始证明,我真的去证明了。

 

我在图书馆里待了很长时间。

 

我对照着Zuck博士的原始证明想依样画葫芦。研究了几个小时之后,我在其中发现了一个错误。可能我抄写的时候抄错了,但是这使得我想通了一件事。如果花费3个小时,写满了一块又一块的黑板,每一秒钟都可能出错,最后能够证明的却只是一个很琐碎的结论,那么这种方式有多大的实用性呢?在活生生、充满趣味的现实世界中,你永远都不会有机会使用它。

 

但是,动态逻辑的理论家们对这一点不感兴趣。他们看上它不是因为它有用,而是因为它可以为他们带来终身教职。

 

我放弃了这门课,并且发誓绝不会去读计算机科学的研究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开发不是一回事。如 果你真的非常幸运,你的学校可能会开设很像样的软件开发课程。但是另一种可能是,你的学校根本不教你在现实中如何编程,因为精英学校都觉得,教授工作技能 最好留给职业技术学校、犯人重返社会的培训项目去做。你到处都能学怎么写代码。别忘了,我们是耶鲁大学,我们的使命是培养未来的世界领袖。你交了16万美元的学费,却在学循环语句的写法,这怎么可以?你以为这是什么地方,难道是机场沿途的酒店里临时拼凑起来不靠谱的Java语言培训班?哼哼。

 

麻烦在于我们没有一种真正教授软件开发的专门学校。你如果想成为一个程序员,你可能只能选择计算机科学专业。这是一个不错的专业,但是它同软件开发不是一回事。在那些400等级的课程代号中,去寻找名称中带有“Practicum”这个词的课程吧(编者注:指供人实习的课程)。不要被这个拉丁语单词吓倒,这些都是有用的课程,之所以起这种名字,只是为了让那些文绉绉、装腔作势、满嘴胡说八道的公司经理们觉得高深莫测。

 

别担心所有工作都被印度人抢走

 

我首先要说的是,如果你本身就已经在印度了,或者你就是印度人,那么你真的毫无必要去想这件事,根本不用琢磨所有的工作机会是不是都跑到了印度。那些都是非常好的工作,好好地享受吧,祝你身体健康。

 

但是,我不断听说计算机系的入学人数下降得很厉害,已经到了危险的程度。根据我听到的说法,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学生们不愿去学一个工作机会都流向印度的专业。这种担心大错特错,有很多理由可以反驳。首先,根据一时性的商业潮流决定个人的职业选择,这是愚蠢的。其次,即使编程工作无一幸存地都流向了印度和中国,但是学习编程本身依然是一种第一流的素质训练,可以为各种超级有趣的工作打下基础,比如业务流程工程(business process engineering)。再次,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印度,真正优秀的程序员依然是非常非常短缺的,这一点请相信我。不错,确实有相当一批失业的IT从业者在那里鼓噪,抱怨他们长时间找不到工作,但是你知道吗?即使冒着触怒这些人的风险,我还是要说,真正优秀的程序员根本不会失业。最后,你还能找到更好的专业吗?你觉得什么专业好?主修历史学?如果那样,你毕业的时候就会发现,根本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去法学院。不过我倒是知道一件事:99%的律师都痛恨他们的工作,痛恨他们当律师的每一分钟。可是,律师每周的工作时间偏偏长达90小时。就像我前面说过的:如果你喜欢编程,那么你真是受到了上天的眷顾。你是非常幸运的少数人之一,能够以自己喜欢的事谋生。

 

不 过说实话,我不觉得学生们真的有上面的想法。近年来,计算机系入学人数的下降只是回到了历史上的正常水平,因为前些年的互联网狂热使得入学人数出现了大泡 沫,抬高了基数。由于这种泡沫,许多并不真的喜欢编程的人也来读计算机系。他们心里想的是,只要进了计算机系,将来就能找到诱人的高薪工作,就能获得24岁当上CEO、进行IPO的机会。谢天谢地,这些人现在都离计算机系远远的了。

 

找一份好的暑期实习工作

 

 

精明的招聘负责人都知道,喜欢编程的人高中时就将牙医的信息输入了数据库,进入大学前就去过三次电脑夏令营,为校报做过内容管理系统,有过软件公司的夏季实习经历。招聘负责人就是要在你的简历上找这些东西。

 

如果你喜欢编程, 就不要随便什么工作都答应,否则你会犯下最大的错误。不管是暑期工作,还是兼职或者其他性质的工作,只要与编程无关,就不要轻易接受。我知道,其他19岁的孩子都想去购物中心里打工,在那里折叠衬衫。但是你与他们不同,你19岁时就已经掌握了一门非常有价值的技能。将时间浪费在折叠衬衫上是很愚蠢的,等到毕业的时候,你的简历上本应该写满了一大堆与编程相关的经历。就让那些财经类的毕业生去租车公司帮助人们满足他们租车的需要吧,你要干的是别的事(在电视中扮演超人的Tom Welling1除外)。

 

为了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容易一些,也为了强调这整篇文章完全是为了满足我的个人目的,我要告诉你,我的公司——Fog Creek软件公司——提供软件开发方面的暑期实习机会。我们非常看重简历。比起其他公司的实习工作,你在Fog Creek最有可能学到更多的编写代码、软件开发、商业运作方面的知识。这是去年夏天我们的一个实习生Ben说的。他会这样说,并不完全是因为我派了人到他的宿舍让他这样说。我们接受实习申请的截止日期是21日。一起来吧。

 

如果你听从了我的建议,你还是有可能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比如很早就卖掉了微软公司的股票,再比如拒绝了谷歌公司的工作机会,原因是你想要一间自己的可以关上门的独立办公室,或者做出了其他生命中愚蠢的决定。但是,这些可不是我的错。我一开始就告诉过你,不要听我的话。

 

 

(注1 T o m W e l l i n g是一个美国演员, 在电视剧《超人前传》(Smallville)中扮演超人。该电视剧讲述还没有成长为后来超人的克拉克·肯特少年时代的故事。)

 

 

作者简介:

 

Joel Spolsky,世界最具影响的程序员网志Joel on Software的主人,软件业一位旗帜鲜明的思想者,一位传统软件管理理念的挑战者。他创办的这个网站被程序员誉为反呆伯特宣言书,并被翻译为三十多种语言。Joel毕业于耶鲁大学,随后即进入微软公司工作,曾任微软公司E x c e l 开发小组项目经理。现在他在自己创办的Fog Creek软件公司任CEO。此外,他与人合办的Stack Overflow已经成为如今最热门的技术网站。

 

(本文来自《程序员》杂志2010年1月刊)

Posted by & filed under Road.

     A frog in a well has a very limited view; the flickering of a glowworm does not shine far.
 

原来我的视野,我所自以为的见识,还不够远,还不够广。越往前,越发现自己的空虚与差距。

 

似乎从小到大,我们都习惯了任何问题都有答案,甚至于习惯性地认为只有一个答案。

做选择题假如发现没有选项是正确的,解方程假如总是求不出一个解,常常都会怀疑自己……

参考答案被当成了正确答案和标准答案……

成长路上,我们常常也是带着这样的思维上路。

当我们不确定,不知道的时候,就容易慌张,然而我们却忘记了,这个世界上是存在无解方程的

这些日子以来,我已经很少去写有关职业发展的文章了,因为我在探寻的路上发现,目标和规划固然重要,尽早找到长期专注的领域固然重要但是人是在不断成长的,成长是一种变化,最初再详尽深入的自我认知,也可能对应不上会随着年龄、阅历、经验等的增长而改变的自己,原先对外界的认知无法与时俱进……那么由对外界的认知和自我认知的匹配得出的发展结论自然就很可能不适用了。

曾有朋友跟我说:我看你大学的时候那么那么喜欢MKT,我以为你只想在MKT和快消行业发展……

我现在依然不会否定我在大学写的那些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帮助他人成长的本质依然没有改变,但是我的视野早已与过去不同,所以我不会那么肯定地认为:快消行业是最适合我的,也不会再认为宝洁才是最适合我发展的平台。

人生路上有太多的未知,谁也无法肯定哪天会发生什么事情会彻底地改变你。

当然,越深入地认识自己的本质,以终为始地去思考,能够比较好地防止这种认识差距。但是,阅历、经验、知识结构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理解到本质的能力。所以,没有必要那么心急地要一个确定的答案。

越成长,对一些东西会越清晰确定,但对另一些东西也会越不确定。但是我逐渐懂得了安心接受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

我现在这样说,并不是说职业规划不重要,尽早确定目标专注发展不重要,而是想强调:不要逼迫自己得出一个答案,不要因为不同时期产生的对未来的不明确而焦虑。

我现在会说我的职业目标和梦想是:帮助组织和他人成长。而不是希望做一个帮助他人成长的培训师、咨询师或者职业经理人等。
因为,帮助组织和他人成长是目标和梦想的本质,而是做培训师、咨询师、职业经理人还是创业都是可以通往那个本质的路径,是表面的目标,定下来那个选择并不重要,完全没有必要很快地限制自己。

过度地为职业生涯规划而烦恼,反而会影响了对当下的关注,而实际上,也许继续专注于做好可以做好的事情,专注于可以把握的事情,反而能够更快成长,而不断实践的过程,能够慢慢加深对自己的了解,激发出自己对未来方向的灵感。

还是那句话:今日积累明日必有用,不要急功近利。

 

 原文:别指望一个决定能管一辈子     

作者 :左岸

 

 

经常有人问我关于如何选择的问题。例如恋爱不如意应该不应该分手;丈夫出轨是不是要离婚;面临前途和感情的矛盾的时候,到底应该舍弃哪一个,等等。

当 我第若干次大同小异的回答这些问题之后,我终于也顿悟了一些。很多朋友们要问的,并不只是一个答案,其实很多时候答案很简单,不是左就是右,非此即彼。她 们想要知道的,是自己要做出的决定能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能不能经济适用价钱便宜量又足,管用一辈子都有效,以免未来会后悔。她们需要有人来肯定的告 诉自己,帮助自己来做一个一劳永逸的决定。

但这是不可能的。正因为这是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所以才会令那些抱有太大期望值、慎之又慎的人们辗转反侧,难以抉择。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看过一种书,每一章的结尾都有一个选择题,如果你选择了其中的一个,后面的提示就会告诉你,你要翻到第多少多少页,就这样跳来跳去,选来选择,你会得到和别人看到的不尽相同的一个故事。

这 种形式寓意的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一生之中会有无数道关口,学业、工作、事业、婚姻、家庭、亲情、友情等等的选择,这些我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东西像一 条条横亘在路上的交叉小路,你每走上一条路,就会走入一段全新的路途,你失去的是一个未知的可能,但会得到另外一个惊喜。选择,又选择,又选择,无数个排 列组合最终让我们得到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不会和别人完全雷同的生活。

如果站在人生的岔道上,一定要提前盘算出未来会遇到什么样的景色,哪条路上一定没有荆棘猛兽,希望自己能够选择一条同比最平坦、最顺利的道路去走,那可能一辈子都难以迈出第一步了。

没有百分之百安全的人生,也就没有百分之百正确的决定。对与错,是相对而言,尤其是生活中绝大多数的选择都互有利弊,并不属于极端的生死存亡的问题,怎么选择都有其合理性。那么这时候,懂得勇敢地承担你的决定,并坚定不移的走下去是让这个决定会变得有价值的关键。

年少的时候经常会老气横秋的动不动就说自己一辈子如何如何,总觉得一次错误或者一个决定就会破坏了生活的完整,再也回不到当初的想象。后来才知道生活重要的是体验,它不是一个能够停顿下来的东西,你永远都要不断的向前走,任何一种选择都是你生命的组成部分。

当 然有的时候这个决定很糟糕,糟糕到人人都觉得你大脑穿刺,小脑进水,那是因为当时的你本身就那样糟糕。用自己今天的智慧来评 判过去已经成为历史的自己,这是完全不对等、不公平的事情。我自己必须承认,如果让我不带着今天的阅历回到过去,我依然还会在某些特定的时候重复当初的那 些决定,不管这些决定是不是错误。因为我只有那样的能力。今天的我能够看穿的,正是过去的我为之纠结踌躇的。

可能有人会说了,正因为现在你走过了这个阶段,能够知道怎样选择是正确的,所以我们才会问你啊。确实,很多朋友都是基于这样的理由来到我这里找答案,但一个人能够做出的决定,是基于他当时的经验和阅历,而他能够执行的决定,必须要建筑在他自己认可的基础上。别人的指点和点拨,永远都是外在的帮助,如果没有自身的配合和努力,都是一句空话,难以变成有价值的建议。

所 以每当有人感谢我,认为我的解答和咨询能够帮助到她的时候,我总是想说,其实这些人应该感谢的是他们自己,正如我曾经回复给一个朋友的邮件中说的那样: 非常高兴看到你现在能够拥有幸福的生活,你是我所见过的最有悟性最善于自省的女孩子之一,所以这一切都是你应得的。无论我出现不出现,或者以什么方式出 现,这都无法改变今天这个结果,当初你向我求助,但真正帮助了你自己的,还是你内心积淀的那些东西,那种融化在性格和成长中的勇敢、善良、沉静、理智,在 遭遇挫折时候隐约的提醒了你,它们只是被外界的声音唤醒,其实它们一直都在。你 有自救的能力,这远不是我琐碎庸常的几句话所能代替的,我对很多人说过类似 的话,但不会在所有的人身上起作用,于是,我相信,你真正感激地应该是你自己,真正值得自豪的也是你自己。从很久之前我就十分相信,你会幸福的,这样一个 女孩子,不自弃,命运必定也不会放弃她。

不管多么智慧敏锐的人,都只能是我们生命中的参谋,而不能成为主帅。即使大敌当前,心慌意乱,那个做决定的,也只能是我们自己。在不理解、不情愿、不配合 的情况下执行别人的决定,就像我们劝那些正热乎的婚外情回头很难会有效果一样,没有当事人自己的顿悟,即使他们知道自己怎样选择是正确的,但如果克服不了 欲望对自己的控制,往往只走了一半,就走不下去了,半途而废,积重难返。

一个决定管不了一辈子的事情。一个决定只是一个决定,它可以对,可以错,但它不过就是一个路标,指引的是你接下去一段旅程的方向,而方向是随时随地可以调整的只要你具备了这样的能力,你就不可能会被一个决定钉死一辈子。

所以我当年在163聊天室鬼混的时候,网名就是“不悔”,代表我不后悔自己任何人生的决定,当然,那是年轻还很矫情的我,现在的我连“不悔”两个字都懒得说了,不后悔就是不后悔,何必对人交代。甚至对我自己,都不必交代。

也看看Tang写的读后感吧:

  • 没有一个决定能管一辈子。也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出现、一件事的发生,就会“自动”地“快速”刷新你人生的新篇章,那些难得的好人、幸运的事情,会在很多地方让你不跌得很重,不很大拐弯,让你不至于绝望不起,但无论怎样的幸运,都需要自己不断的努力、学习和更新打底。
  • 一 个人能够做出的决定,是基于他当时的经验和阅历。有的时候这个决定很糟糕,糟糕到人人都觉得你大脑穿刺,小脑进水,那是因为当时的你本身就那 样糟糕。”(让我想起我做过的一些傻决定..哎..)–重要的不是去纠结当初的傻决定而是自己是否有积累调整方向的能力,有弥补啥决定的能力。所谓“男 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说的只是“重要性”,而不是说这决定会对人产生如何“不可逆”的影响。入错行就积累了换,嫁错人就离了再找。怕的不是“错”,而 是失去了“换”的能力和资本。所以一个人在任何阶段都要保持好的状态,即便是“入对行”“嫁对人”,也并不是就可以轻松放任了–世界变化可快了,大家都在 积极地面对更新和挑战。重要的是养成一直成长和学习的习惯,保持对自己的调整和控制。这样,TA的人生才是一直自信、自由且饱满的。
  • 每 个人都会面临无数选择和放弃。没有一个人就是最初初做了一个决定,之后就从来“没想过改”“没望过别的山”,每个人都喜欢新鲜,厌倦重复枯燥, 那些“一条路”的人,只不过是在权衡之后,决定现有的这条路更适合自己,或者说没能力走或者一直把自己关在一个小井里不愿迈出去,拒绝接受外界的冲击和挑 战,后者才是悲哀的事情。
  • 自己的人生之路不需要那么早就定好– 因为人生可以很丰富很长,而年轻的自 己,特别是还在学校的自己,根本就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的可能性,而不是 自己已知的小小的“非A即B”。这些话在我大四的时候小熊跟我讲过,我虽觉得“有可能”,但非常的“不确信”,害怕这种“不确定的感觉”。现在看来,真的 是这样:当时的眼界,才那么那么小,为了一份“早早的安稳”,把自己过早地“绑定”在一个路上,真的很可惜–你 的人生工作之旅才刚刚开始,可以要去经历一 下更广阔的过程,再选择适合自己,愿意长期发展的路。趁着年轻,经历下选择的焦虑、从零开始的学习,这样的经历说不上“很欢欣”,但真的“很难得”–人越 老放不下的东西、要承担的东西就越多,做起尝试的包袱越大。多点“从零开始”学习的成功经历,这样人会更放得开更勇敢。加油。
  • 关 于决策方面,可以看一些书,了解我们平日做决定经常会做的一些傻事,比如过多去考虑“沉没成本”(自己已经学了什么什么,已经在哪些方面做了多久等等,而 不是考虑自己要什么,适合什么),不愿意打破自己的舒适圈,容易只看到眼前的小舒服而看不到长远的事情…等等等等。推荐《怪诞行为学》《欲望之源》《别做 正常的傻瓜》。或上豆瓣看看:)
    但其实更多的知识来自于自己在一次次的选择、取舍、错误、调整中积累的经验。这些书其实并不能保证避免选择的时候冲动和短视,作为反思和增加自我认知挺好:)

 

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要急,慢慢咀嚼。

Posted by & filed under Road.

2011年1月1日,网上一片2010年终总结……什么都是浮云。我没有什么总结,对我来说:2011年1月1日不是结束,不是开始,只是回来的路。

2011年1月1日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