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by & filed under PM.

最近有很多思绪,突然想复盘下三年前的项目。

分析已隐去数据,只谈思路,应该没有泄密之嫌了。

 

2013年的时候,开始做WebApp,也就是手机移动Web。此时,移动搜索处于快速增长期,与之而来的是WebApp的快速增长。

当时,用户在WebApp的核心需求是找到资源并下载,从商业的角度而言,免费下载与巨额的版权成本意味着这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事情,用户免费消费且没有留存,仅仅把你当做获取资源的工具。所以,从扩展用户生命周期&提升产品价值的角度考虑,开始了逐步关闭下载,将用户导入NativeApp的策略。

这一策略初期是非常成功的,一瞬间有大量的用户导入,一度超过日新增总和的一半以上。但是,10秒过后,用户就走了。简单说,留存率太低,因为这部分用户的音乐需求强度本来就低,被导入的NativeApp也不是为这类人群设计的。这部分用户对百度音乐,不管是Web还是App,认知是曲库全+免费,并且不是用来听歌的播放器,是用来临时试听的工具。而我们想做的App是播放器,目标人群与实际人群本身就冲突了。

彼时,百度音乐还有一个收购来的品牌:千千静听,若干年前的播放器王者。但是因为组织架构与眼光的问题,mp3时代的百度音乐与千千静听一直无法有效的进行强强联合,等到13年时,千千静听已经淡出了大多数人的眼球,只在PC端苟延残喘;百度 mp3也在酷狗崛起后,日薄西山,改名百度音乐了。但即便这样,千千静听在播放器领域的品牌覆盖面也远大于百度音乐,所以当时其实可以进行双品牌操作。

多品牌其实是很多成功公司拓展用户群体的有效手段,不管是宝洁还是小米,都是很好的案例,有成功经验可循。

 

对于百度音乐而言,当时其实有这样一种可能

  1. 百度音乐,对应低频的搜索用户,满足用户的精准查找需求,产品模式是识别-分发,不做自有资源曲库,只做信息曲库,识别后分发至各家播放器,发挥并强化百度品牌。
  2. 千千静听,对应的是中端播放器用户,只做App,不做Web,从移动重生,产品模式是:内容消费平台。

二者之间是二级火箭的关系

  • 百度音乐是工具,通过工具获得大量用户;工具再像媒体指向延伸,通过榜单等产品不断累积公信力,未尝不能走出 Billboard 的路子。
  • 千千静听是内容平台,将工具的用户导入内容平台,以提升用户活跃;在沉淀大量用户后,通过付费会员服务、广告和其他流量变现,探索用户在音乐行业的全产业链价值打通,从而获得盈利。

既是二级火箭,也是双驾马车,二者相辅相成。

 

但这个思路还是在互联网音乐产品维度,且没有跳出百度公司下的部门格局,格局再往外跳,有什么更好的方案?

思考:在文娱行业,食物链的顶层是版权制造公司。这是因为把控内容生产,控制用户心智,才能真正产生价值。

 

基于这一原则,我认为有3条路可走:

 

上策:

资本层面,跨部门借力,整合百度视频,并分拆为独立公司,通过出让股份或融资,购入电影制作、唱片制作、版权发行、艺人经纪公司,获得媒体全产业链能力。

产品层面,在强化百度音乐和视频分发+媒体的产品属性下,基于视频化的大方向,内部孵化多个视频型产品,彻底突破音乐产品属性,结合上游能力,彻底转为娱乐公司。

 

中策:

资本层面,分拆百度音乐为独立公司,通过出让股份或融资,购入唱片、发行、经纪公司,获得音乐全产业链能力,最终成为一家横跨上下游的音乐公司。

产品层面,推动千千静听的真正涅磐,放弃播放器模式,通过内部孵化,找出下个时代的产品模式。

 

下策:

分拆百度音乐,通过资本获利的形式放弃千千静听,专注于百度音乐品牌下的分发入口+媒体,从支持 UGC 歌词,到形成国内最大规模 UGC 歌词社区,到原创歌词社区,到词曲版权交易平台,到通过分发入口的地位+大数据去塑造新人,最终成为一家横跨上下游的唱片公司。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现实永远比方案残酷,百度音乐也错过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如今,站在2016年,我能否还能推演出2019年的正确道路?